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ALwindoor.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得名,是龍山文化的發端之地,被牛津大學《世界史便覽》稱為“亞洲最早的城市”。

不只曙光先照,日照還擁有百余公里的海岸線和優質的自然資源,近年來因地制宜的發展旅游及體育產業,隨著沿海高鐵、日蘭高鐵線的建設和逐步通車,日照以藍天碧海金沙灘、水上運動之都、龍山文化發源地等特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向往之地。
基本情況

日照中心項目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位于日照市中心活力區,總用地面積 314475 平方米,總投資80億元。作為日照東港區“凈地等項目、拿地即開工、開工抓投產”的代表,日照中心于2019年11月份開工,已經完成投資22.4億元。地塊東側距海岸線直線距離僅約兩公里;南側緊鄰日照奧林匹克水上樂園;東南側毗鄰東夷小鎮、四季花鳥園、海洋公園、萬平口等著名旅游目的地。

本案由一棟 400 米超高層塔樓、商業裙房、以及兩棟位于地塊北側的,高度為 150 米的塔樓組成。其中,擬建于地塊西南角的 400 米超高層塔樓,為本案的設計重點和特色之一。大廈地上共 92 層,地下 4 層。地上總建筑面積為 131956.37 平方米。

“日照中心”項目主體建筑“日照塔”融入日照燈塔情結,將建設432米“日照塔”1座,150米高度寫字樓2幢,建筑面積不少于30000平方米。標志性建筑“日照塔”,設計高度432米,以高山流水為主題,融入疊水瀑布、熱帶雨林、空中花園等元素,建成后將大幅提升城市高度、顏值和氣質,成為日照的城市新地標。規劃設計了高空攀巖、空中滑梯等高空體驗項目,配套超高層星級酒店,豐富提升旅游產品層次,形成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樓宇旅游IP”新模式。

日照中心以“高山流水”為設計理念。設計團隊旨在通過對結構體系、建筑形象、及功能業態的設計,由內而外地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山水的詩意追求。同時,“高山流水”的理念也在總圖,裙房,景觀等不同維度內得到了一致性的表達。
結構設計——偏心核心筒與束筒體系的結合
設計初期,設計團隊從基礎幾何形態開始,通過有規律的劃分與切割,并綜合考慮了周邊風光的觀賞價值、多種業態的功能需求、建筑結構的經濟性等多方面因素,最終確定了“品”字形的非中心對稱式平面(詞條“平面”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形態和自下而上逐漸收退的建筑體量。

目前,項目內展示中心、咖啡工廠、城市書房已啟用,2棟產業樓正在推進主體施工,“日照塔”正在進行風洞實驗和地震實驗,將于2021年10月份開工建設。

對于日照中心而言,設計師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特色的解決方案:它有著很東方的DNA——對于“高山流水”意境的抽象表達,同時并沒有遵從一般超高層所采用的中心對稱或中央對稱的審美體系。當建立了與眾不同審美體系,細部設計語言的糾結與過度裝飾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再加上與方案相契合的結構邏輯,決定了日照中心的地標性由內而外,簡潔有力,獨一無二。

立面設計——對“山水”理念的詩意表達

大廈的外立面同樣融入了“高山流水”的設計理念——通過將具有一定反射率的深色玻璃幕墻與具有高透光率的超白玻璃幕墻進行有規律的排布,在建筑立面(詞條“建筑立面”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上營造出山與水,實與虛的對比。同時,建筑的多個公共空間(如酒店、公寓的空中大堂)處,也均采用了超白玻璃幕墻來構成橫向的立面元素。這種處理在為整個建筑立面增添變化性、突出建筑收分部分比例的同時,充分滿足了此類空間對視線通透性和高空體驗感的追求。

功能業態——打造綜合性城市地標

日照中心作為綜合性地標項目,融合了辦公、酒店、公寓、旅游觀光等多項業態于一身。設計團隊采用了高低分區+區間電梯+擺渡梯的策略,解決了在復合功能和龐大客群的壓力下的垂直運輸效率問題。

日照中心將聚焦未來30-50年商業發展新趨勢,打破原有購物中心傳統封閉空間的固有模式,融入日照特色元素,打造生產性、情景式、體驗式、帶入式消費為特色的公園式商業,打造以競技、運動、文化、科技、兒童、時尚、美食、風情八大主題于一體的滿足一站式消費體驗的“城市未來商業體”。
業態分布圖

豐富的業態構成,滿足了一座城市對于一座綜合性地標的全部需求與期望。咖啡生產加工廠采用全挑空設計,把“體驗感”和“文化性”作為核心。位于展廳西側的城市書房日照中心館,共設置“春、夏、秋、冬”4個主題分區。唱片、手辦等元素徜徉其間,鮮明的顏色對比、絢麗的場景變換帶來四季更替的光影印記。這座藏書萬冊的高格調、高顏值城市書房,自2020年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吸引500余人次前來體驗,這里也正在成為日照人的新晉文化地標、網紅打卡地。
塔冠觀景平臺

空中滑梯

空中滑梯

空中攀巖

潮汐塔

靜思庭院
結語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全面、穩定、高速地發展,對于中國特色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正在回歸。在建筑設計領域,從原來的生搬照抄,到西學東用,再到可以平等地進行比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超高層建筑由本土設計師創造并實施。